222履读扎染网

中国导弹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徐兰如

    中新资讯网10月14日电 世纪百年,20世纪是一个跨越百年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世纪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见证了中国从屈辱走向辉煌和充满变革与挑战的非凡历史进程。触摸这段历史,无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历尽沧桑,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中国兵器辽沈集团老一辈科技精英、抗美援朝火箭弹“科研天团”的重要成员、中国兵工和导弹专家、中国导弹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徐兰如,就是在那个风云世纪中为实现强军强国宏图大业而战斗的一位杰出人物。       转战我国军事科技工业战场的“戎马”一生       1918年,徐兰如出生在大运河畔扬州邵伯镇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1933年他进入名人辈出的扬州中学学习,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1938年徐兰如报考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1941年到西安马嵬坡的西北修械所(后为31兵工厂)实习并正式工作。1944年徐来如赴美国阿伯丁兵工学校进修学习,在那里他也成为极少数接触和研究过德国V-2导弹和炮兵火箭弹的中国人。       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南京解放第三天,徐兰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在司令部军械处担任副科长,期间先后清点军械库并与另两人一起编写《兵器手册》。     1950年徐兰如在重庆二野军械部驻地       1950年4月,为适应部队装备急需,继续研制钟林(我国现代火箭技术开发的先驱者,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副部长)之前曾研究的火箭弹,二野军械部下达调令,调派徐兰如和吕去病、李彬、方俊奎等几名兵工专家转入到沈阳的兵工厂即五二工厂(辽沈集团前身)工作。当时加上已经在厂的黄雍纯、李乃暨、房子华,组成了以吕去病为组长、徐兰如为副组长的火箭弹研制小组。在五二工厂工作期间,徐兰如任技术科副科长,承担了火箭弹及反坦克火箭弹设计的重要角色,有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951年,徐兰如因研制反坦克火箭弹获国家兵工总局“创造发明一等奖”。       显威朝鲜战场的中国“喀秋莎”和反坦克火箭弹       中国“喀秋莎”——427炮兵火箭弹。1950年在该产品技术尚不完全成熟、设备简陋、物资缺乏等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徐兰如与火箭弹研制小组成员边研究试验、边组织生产。火箭研制首先从解决发射药入手,我国过去没有制造过双基管状发射药,原来试验用的是湿压法,制成药柱需要烘干两个月,而且性能不稳定。研制小组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改用烘干压法,经多次摸索试验获得成功,为日后研制各式火箭弹铺平了道路。之后为解决该火箭弹秋冬低温点火不稳定的问题,徐兰如受曾经在美国阿伯丁兵工学校看到过的德国火箭弹的启发,提议把原一个喷口改成了多个喷口,喷口的倾斜角为18度,这样可以不要尾翼也能保持弹体飞行稳定,并改变燃烧室与喷口的尺寸比例关系,使发射药在低温下也能充分燃烧。改进后新的火箭弹经试验喷射效果良好。       427炮兵火箭弹解决了在沈阳的低温条件下的发射问题,可是如果温度再低会怎么样?为了更准确考查火箭弹低温条件发射情况,于是他们又选择齐齐哈尔方向的大草甸子作为试验地点,并特意选在早晨进行试射,结果正常。研制小组从1950年4月接受任务到试飞成功,仅用不到3个月时间,最终完成定型。工厂生产的第一批火箭弹于当年9月交给部队使用。改进以后的火箭弹,弹身长度427毫米,根据它的长度,称它为“427式火箭弹”,亦称427炮兵火箭弹“中国的喀秋莎”。     发射427火箭弹的六管火箭炮       云山之战显神威。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的一个骑兵团,装备了辽沈集团当年生产的427炮兵火箭弹,从骑兵变成了炮兵。这种火箭弹使用六管发射器发射,也就是俗称的“六管火箭炮”或“六管排炮”。这款炮兵火箭弹,在1950年11月1日志愿军攻击云山美军骑兵第一师的战斗中首次使用。美军骑兵第一师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建立的部队,曾经多次创造美军作战史上的著名战例。在朝鲜战争中,它是首先在仁川登陆的部队,名为“骑兵第一师”。当时参战的同志回忆,1950年11月1日的16时4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向美骑一师的阵地发起了攻击,志愿军炮兵的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敌军阵地上,炮火的密集度之高,火力之猛烈,远超出美军的想象。在朝鲜战场上,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自恃炮多、弹多,又有海空优势,不把志愿军炮兵放在眼里。但这次,美国的王牌“骑兵第一师”却尝到了志愿军炮兵的利害。此战,三十九军获得了重大胜利。这次战斗充分证明了辽沈集团当年自行研制的炮兵火箭弹的威力。这种国产的第一种炮兵用火箭弹和它的六管发射器,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喀秋莎”的美誉。       反坦克利剑——135式90反坦克火箭弹。1951年初,上级下达紧急命令“限期在三个月内,给志愿军提供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坦克很猖狂,志愿军用手雷和炸药包对付它们太困难了,志愿军急需反坦克火箭弹。为了赶时间研制,徐兰如他们每天都要加班,晚上和星期天都不休息。因为有对美国火箭弹比较深的了解,并在研制多喷口旋转稳定的427炮兵火箭弹时又积累了成功经验,徐兰如很快就把反坦克火箭弹设计出来,命名为135式反坦克火箭弹,又称135式90火箭弹。试制出来之后装弹试射、穿甲效果都很理想,90度着角时能够击穿105毫米厚的装甲板。全厂立即投入很大力量来生产这个火箭弹,投入朝鲜战场后反坦克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该弹既不同于美国的尾翼稳定、单喷口的火箭弹,也不同于德国那种采用无坐力炮原理的“铁拳”,而是采用多喷口旋转的原理,在当时世界上类似的反坦克武器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自主创新弹药武器。     志愿军使用的135式90毫米火箭弹       1957年,徐兰如调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长期献身于新中国的运载火箭和导弹事业。此后,徐兰如主持过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设计,并且领导了中程导弹“东风三号”的预研,它们都是我军最早列装的“神剑”。徐兰如这位转战我国军事科技工业战场的斗士也被誉为“中国导弹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